[2021-06-05]现象背后的现实与观念问题

前言:

基于段考作文题材有感而作(6.2 日记),题材就是人们对高考得了高分的樊锦诗选择“冷门学科”的评价,同学的作文思路都是选择自己的路什么的,发的一堆范文也没有有深度思考的,如是说顺着他们的思路走的话,想改变这个问题就要改变人们的认知,但是没有物质作为基本保证,人们很难能够保持住自己的热情,又是说,因为这样人才很容易流失······

正文:

写作文归写作文,在这件事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人们的观念。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,人们所做的所有事情的目的无非就是要填饱了肚子——这也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基本需求。在这之上才则为追求高质量的生活。这就让人们产生了“求物”之观念。

​ 依据大众的普遍观念来看人们都奔着金融等什么乱七八糟,毕业后能拿点着了烧不开水的大钞的高薪专业窜,甚至不怕挤破了头皮的行为——那太正常了。

​ 但是那么一想,一个只认识钱的社会,只认识钱的民族,实在是可悲的。又但是,没钱又是万万不能的,只是光改变人们的认知,让他们选择了自己所好,那只会让他们饿着。被饿着总会使他们失去了信心。伟人若不是有坚定的决心、执着的行动和他们甘于为自己的信仰付出加以支持,他们早就可以中道放弃——因为简单的“吃不饱饭”。

​ 鲁迅曾评价过中国作家的现状(非原句,他真说过):在中国,没有纯粹的作家,大多数时候写作只是他们的兼职,在中国纯靠写作为生是不现实的。

​ 在当前也是一样,我们所熟知的绝大部分作家,包括网络作家,他们不是说靠着自己作品的IP盈利就是手下有其他的产业支撑他们。

​ 说到底,我们应该敬佩那些为了自己的梦而敢于吃苦的勇敢无畏的人,但不能让他们只是永远地在他们的那条路上吃苦。他们需要被鼓励,被推动。不妨也帮他们选择的”小路“斩断荆棘就是。

​ 最后,国家必须重视这个问题,这关系到文化的保留与传承,国力水平的发展等方面。

后言:

​ 因为是日记来着,整篇下来没怎么整理思路和语言,将就看吧。